上海犹太纪念园揭幕将免费开放 成华东区唯一犹太历史景点
“记忆的归宿”——上海犹太纪念园今天(9月6日)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揭幕。
据悉,上海犹太纪念园全部建成后,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唯一的全面展示近现代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渊源及民族关系的纪念景点。纪念园开园后,将向海内外游客免费开放,以期成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新地标,为增进中犹友谊、国际友谊做贡献。
“上海犹太纪念园”由上海犹太社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三方联合筹建。纪念园占地200平方米,以犹太文化的标志——六芒星为设计元素,昭示着这段历史的“悲伤与感动,苦难与希望”。纪念园将兼具纪念与景观功能,让观者能在园中找到当时的人物与记忆。犹太纪念园目前已经建成了主题石刻和纪念墙,并将后续建设以色列风格景观亭、名人雕塑等,呈现19世纪起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与贡献。
今天揭幕的纪念墙上已经镌刻了25位与上海有渊源的、对上海发展建设做出过贡献的犹太籍或相关人士的姓名。这其中包括了:上海赛法迪犹太社团最有影响的领袖之一埃利·嘉道理爵士;最早以发签证方式救助犹太难民的外交官之一何凤山;曾任孙中山先生副官、中国军队的犹太籍将军被称为“双枪科亨”的莫里斯·科亨(中文名:马坤);曾在上海宣读以色列独立宣言的上海俄国犹太社区领导人之一伊沙多尔·马吉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担任医务职务最高的外国友人、被誉为“新四军中的白求恩”的罗生特(雅各布·罗森费尔德);生于上海、对来华犹太难民相关史实进行了详细记载和研究的犹太女作家瑞娜·克拉斯诺等等。
犹太难民后裔沙拉·伊马斯表示:我的父亲避开纳粹的屠杀,来到传说中诺亚方舟的上海,并把我生在了这片土地上。是上海敞开了胸怀,接纳了所有逃亡的犹太难民,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生命的延续。因此,我选择讲中国语言,选择吃中国食物,选择交中国伙伴,选择受中国传统教育。我选择勤劳、朴素、感恩、知足的牛作为自己的属相,选择黄皮肤、黑眼睛的男人做我的丈夫,选择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的上海安家落户。“今后,我还要葬在这里”,沙拉说。
上海犹太纪念园除了现有的纪念广场之外,还将规划一处具有“归宿”意义的纪念地,重新归拢安置犹太人的旧墓石。据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著名史学家潘光教授介绍,解放初上海曾共有4个犹太人公墓,近3700座墓碑,分别坐落在今天的惠民路、定海港路、黄陂北路和番禺路。这些墓碑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散落难寻。为此,犹太纪念园将面向社会收集上海留存的旧犹太墓碑,上海犹太社团协助征收辨识等工作。
上海犹太社团主席毛瑞斯介绍,上海犹太社团和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正在筹备“上海犹太纪念文化基金”,用于维护纪念园的基建设施,纪念园未来的扩容扩建以及开展,扶持中犹民间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各类相关活动。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地址:外青松公路7270弄600号
公共交通:青松线